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刘培育:教育的内在目的是帮助学生修养本性 |
分类:生活随笔 时间:(2011-06-02 12:30) 点击:551 |
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刘培育:
教育的内在目的是帮助学生修养本性
记者:计亚男 《光明日报》2010年10月22日02版
本报北京10月21日电 在近日由中国金岳霖学术基金会、中国逻辑学会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诸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“金岳霖先生诞辰11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金岳霖学术颁奖会”上,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培育指出:改革开放30年,我国的高等教育、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;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。重温金岳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经验,也许对我们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。
刘培育说,金先生对教育问题做过专门研究,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,到美国的现代教育制度,再到中国现代教育制度都有过深思熟虑的思考、分析和批判。金先生认为,教育的内在目的就是帮助学生“修养本性,从而使受到滋养的本性变得有教养和有文化的内涵”;帮助学生“消除野性,使人变得坚强”,“在冲突的人生需求之间建立平衡,养成某种操节。”这些思想对于现今的学校教育大有启发,大可借鉴。
刘培育以逻辑学为例指出,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生活中,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比较严重,不论是法律条文、经济合同、广告说明,还有官员说话、决策论证、传媒报道,几乎经常都能看到不合逻辑、语言不规范的现象。这同我们对逻辑教育的不够重视有很大关系。为此,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,因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的提高,将有助于他学习各种知识,特别是有助于把各种知识转化为智慧,转化为做事的能力。
刘培育简介:
刘培育:逻辑学大师、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高足,社会活动家、具有国际深远影响力和开创力的最活跃的学者,国际知名因明学家、因明学事业的开创者;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、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员,研究生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、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、北京创新思维研究所名誉所长等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|